今年暑期档,瞄准了打工人。
常规类型片低迷,有两部电影还算轻盈地突出重围。
票房破10亿的《浪浪山小妖怪》,豆瓣评分高达8.5。另一部《长安的荔枝》,也算是中上的成绩。
导演大鹏不满足于票房,在微博公开征求意见
它们倒是有不少相似之处。
同样以小人物为题眼,对职场进行调侃。
同样以充满“班味”的小切口故事,换取了数一数二的讨论声量。
许多网友边看边感叹,“这就是我的钉钉日志被搬上大银幕”。
转眼间,打工人捧出的“班味”“累丑”,已经从玩梗词变成了电影专属的“定制佐料”。
“牛马”真就成了院线流量密码了吗?
1
看《长安的荔枝》,宛如古代种田游戏中的小人,演绎起纯粹的现代打工故事。
用小某书的方式打开男主李善德——
长安漂,原生家庭无助力,小镇做题家,天坑专业考进体制内,但晋升通道闭塞。目前,高位贷款买房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
好消息,本以为是老天有眼,领到了皇帝特派岗位——荔枝使,整个办公室独一份的荣誉。坏消息,上司给的大饼看似又大又圆,实则祸从天降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
要把“一日色变,两日香变,三日味变”的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,跨越5000公里,倒计时仅一百余日,上面定的KPI不可能完成。
要命的事就落到了敬业老实的李善德头上。
只因他边界感十足,在满是混子、油子的办公室里格格不入,不懂得“和光同尘、好处均沾、花花轿子众人抬”的道理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
于是,锅是他背的,活是他干的,等到项目成了——真找到了运荔枝的法子,功又被抢走了。谁不叹一句眼熟?
有原作小说、改编剧版在前,内容并不新鲜。
只是电影尤其忠于原作对职场的讽刺。
小吏们上班喊的口号是:
“当差一丝不苟,力争长安户口”
“做事见贤思齐,永远感恩上级”。
眼神清澈愚蠢的年轻人,眨眼间就变成了半死不活的职场老头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
内娱产品经理大鹏像是小吃摊的大姨,只怕观众不能共鸣,一勺勺加料:“孩子,够不?”
银幕内,买房、还贷、画饼、背锅、项目经理、跨部门沟通、体制内审批......狂轰乱炸。银幕外,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荔枝要送”成了刷屏金句,大厂的人看出了p几层级的门道,研究生品出了实验室的苦闷,北上广漂露出苦笑:长安居、大不易。
电影演到李善德被踢皮球时,听到一个观众嘟囔道:我在公司就是这样的受气包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
李善德还未下线,紧接着又蹦出个小猪妖。两年前《中国奇谭》短篇《小妖怪的夏天》凭借一组“熬夜打工照”刷屏全网,让观众们第一次注意到了《西游记》的边角料、大王洞在编员工小猪妖。
《中国奇潭》
如今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则是平行篇故事,有了不一样的展开。
小猪妖不再是大王洞的底层劳动力。
而是考了三年未上岸,愤而拉上没拿到N+1的同事合伙干事业的“创一代”。
《浪浪山小妖怪》
他与蛤蟆精、黄鼠狼精、猩猩怪凑成了盗版“取经四人组”。创业第一件事就是先体验一把当甲方的感觉,把乙方画手折磨得生不如死。
草台班子中,蛤蟆精随身携带的工牌,在网友眼里,也成了“大厂人始终脱不下的长衫”。
从去年初,扎心的职场喜剧《年会不能停》取得现象级成功,到今日暑期档的打工人笑点团建,“班味”似乎成为了国产电影新的“时尚单品”。
图源:灯塔专业版
但这些“班味电影”很显然不是老一套故事。
没有“中年职场中层,面临裁员危机,上有瘫痪父母,下有升学儿女,全职妻子被迫出门做月嫂”的苦情压抑感。
而是越来越贴近年轻人的生活——
是“上班杀死了我的美好品质”,却只给一点点“精神补偿费”的疯感,是歌词里的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每天背锅,也放不下五险一金的枷锁”。
是被“毫无意义的工作”消耗掉所有心力的郁结,也是在当下普遍存在的一种“打工过敏症”。
电影里拍了,银幕外懂了,“牛马电影”自此才成了。
《浪浪山小妖怪》《长安的荔枝》在调动情绪方面,无疑是成功的。
对职场的写实刻画,令不少人痛苦应激。
有人批评,怎么现在什么片子都要沾点“班味”?
“工作日上班已经够累了,怎么周末来电影院还得接着受窝囊气?”
但另一面,口碑与票房也彰显着,还有更多观众在照见自己的过程中感到了解压、治愈。
两部电影都用了许多温情、趣味、俗世的小设定,冲淡了职场之苦。
如《长安的荔枝》李善德在路上九死一生,即使知道自己是注定会失败的底层社畜,也还是想要为自己、为妻女试试看“会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”。
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,劳民伤财带来的新鲜的荔枝,在盛宴之中一文不值、无人在意。但妻子想要的酿酒的木棉花,是活着回来的承诺,才情深意重,价值万金。
浪浪山中的小妖精,皆是无名之辈。但它们在坑蒙拐骗,盗版取经的途中,找到了自己。社恐猩猩,假作真时真亦假,竟真成拯救了孩童的齐天大圣;
话痨的黄鼠狼离开安逸的假庙,为团队背起重担,甘心只有两句台词。
一心想要守住铁饭碗、追求安稳的癞蛤蟆,因为友情不断身陷险境;
自命不凡的小猪妖,大招一生只能用一次,也愿意以此去和强敌殊死一搏。
四个冒牌货,为了十个孩子愿意放弃修为,重新变回本真的动物,最终也没有来得及说出自己的名字,如同电影的英文名《Nobody》。
Nobody想要成为Somebody,但如果用尽全力后还是做不到话,那只变成自己,也足矣。
诚然,这些“班味电影”,并不是严肃的批判作品,结尾仍难免俗。
荔枝使,当上了不问世事的“陶渊明” ,因圣上赐绿李留得一命,阴差阳错躲过战乱。
假师徒,多年修行化为乌有,却得了真大圣的保命毫毛。
包括《年会不能停》,在舞台上再燃的宣言、再巧妙的“揭发”,直到董事长的那一句“一定给大家一个交代”才正式宣告胜利。
这些电影中,“小人物”还是需要得到“大人物”的认可,来取得最终的圆满。这是遗憾,但也似乎是必然的处理。
戴锦华曾回忆,自己一度对《阿甘正传》的风靡颇为不解,后来意识到,对于六十年代的美国而言,该片宛如一个美妙的童话。
就像这些电影,半部暗黑故事,半部睡前童话,结尾无法给出一个真实的出路。
它只能将那一刻的情绪托住,即便这种温情、胜利是无力的。但在“好人有好报”的朴素道德观下,在一刹那的感动之中,现实如何似乎也并不重要了。
如邵艺辉对《年会不能停》的评价:“现实反抗不了的,就在电影里得到慰藉。”
这是这个时代,小人物们的抱团取暖。
班味电影,显然契合了时代趋势。
在荔枝的最终,长安沦陷,李善德坐在荔枝树下落泪,被体制伤害的小人物仍为宏大叙事、时代悲情而感念。
其实反映了一种当下的情绪,总是普通人去原谅大时代。
近些年来,观众们对叙事的角度越来越敏感,一些流行形象文本也在悄悄嬗变。
流传千年的唐玄宗杨玉环爱情佳话,早在《妖猫传》被还原回出人性的本质——皇权没落要找女人背锅。
帝王情爱日益沦为无人相信的政治遮羞布,封建宫苑对人性的残害,越来越被理解。
到了《长安的荔枝》,唐杨二人不必显露真容,至于贵妃是否真爱荔枝,更是最不要紧的事。
电影不再拘泥于盛世长安、束缚于贵族朝堂,而是把镜头对准名不见经传的小吏荔枝使、鸟不拉屎的岭南、无人关心死活的沿途驿站。
如网友所说:“观影代入的甚至不是李善德,而是种荔枝的农民,是逃走的庄户,是半路累死的马。”
《西游记》的故事也被一再颠覆。
到了《浪浪山》没有选择描述皇权和神权相互交织下的师徒四人取经官队大展拳脚,智斗魑魅魍魉、拯救天下苍生的故事。
真正的师徒四人从始至终面目模糊,而无名的群演小妖站上了C位。
他们问:生来就是背景板的NPC,凭什么不能自己去取经?
可以发现,如今的小人物故事,不再是周星驰喜剧里有梦想有执念,想要凭借努力登上大舞台的小人物;不是被欺负、被轻视后大喊“无人扶我凌云志”的小人物,不是春晚上家长里短,处在社会关系里的小人物......
而是只为求得生路的小人物,是与时代共振、我们每天擦肩而过的小人物,是那些维持社会运作的最小单位们。
这种趋势,在文娱作品中可见一斑。
小说《长安的荔枝》《漫长的余生》接连爆火,读者在历史的缝隙中看见自己的影子,平凡的小吏和宫女也可以写出黎民的史诗。
一部部关切现实的《我的母亲做保洁》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《过度劳动: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》得到出版,窥见他们生活更为真实的一隅。
对现代人情感捕捉最为敏锐的韩剧拍出了如《我的解放日志》《未知的首尔》等讲述现代牛马精神状态的高分剧集。主角不再无所不能,她可以呈现出平凡、迷惘、痛苦,甚至是“活人微死”的状态。
随着脱口秀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生命样本拿起话筒。在表达中,一些处境得到体认。
长时间来,遍布互联网的鼠鼠、牛马之类自我调侃,已经不再新鲜。
如同班味电影一样,看似是抱怨,但实际是“自嘲结构一切”,独属于这一代人的乐观生存哲学——因为没招了,所以如何呢?又能怎?因为没招了,所以笑
“第一杯敬自己”,敬荒诞的人生。
可以想见,“班味”电影的红利期,一时半会儿不会过去。
因为共鸣是真的,情绪也需要出口。
毕竟“牛马们”的故事,还在未完待续,连载更新中。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网上配资炒股网站-配资炒股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