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,“以身殉志,不亦伟乎!”,这是毛主席对他的评价,是我国的著名爱国将领。
西安事变之后,就被蒋介石囚禁了起来,最后给秘密杀害了,甚至还想毁尸灭迹,他共有7个孩子。
现在他的后人,一些人在高位沉默坚守,一些人远赴海外独自生活,还有人终身未婚,悄无声息地离开这个世界。
他们从来不以“将门之后”自居,他们活得安静,却活得有骨气。但正因如此,人们反而更想知道,杨家在几十年风雨之后,究竟走到了哪一步?
杨虎城被囚后,杨拯民随母流亡,辗转西安、成都、重庆,一路颠沛,直到1938年才到延安。
这段童年经历注定了他的沉稳,也决定了他的选择。1942年,他主动参军,从事情报工作。战争结束后,他没有靠父辈的名声“走捷径”,而是一步步做事,扎根陕西。
他是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,是地矿改革的推动者,也是关中化肥厂和汉中天然气项目的创办人。
办公桌上那张杨虎城军装照,就摆了几十年,他不多言,但谁也忘不了他那句:“父亲未安葬,我不愿过度抬高自己。”,也以此为理由,婉拒了副省级职位调动请求,
父亲的事还没“画句号”,他不愿意自己轻易“升格”。1998年,他在北京去世,悼词上写着:“继父之志,循吏一生,温和正直,处事干净。”
这八个字,像是他一生的缩影。
杨拯坤的人生轨迹,和哥哥完全不同。她六岁离家,化名在重庆读书,主要是学习英文,母亲谢葆真对她说:“以后你学的这些,可能用得上。”
事实确实如此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在北京市政府任职,先后做过团市委、文教局、旅游局的干部,官至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。
1985年,他带团赴日本大阪,签下中国第一份国际旅游合作协议。
她从不谈“杨虎城之女”的身份,连身边同事都不知道他的背景。她终身未婚,只想陪伴着母亲生活,照顾弟弟妹妹,1994年去世后,碑文上刻着六个字:“革命之家,律己终生。”
这六个字,也许是他给自己留的“总结”。
杨拯美是家中小女儿,她8岁时见父亲最后一面,杨虎城对她说:“回来教你骑马。”但他再也没有回来。
她没有进部队,也没留在北京,而是去了甘肃,她在省统计局做干部,后来升为副局长、省政协秘书长。很多人不知道,她是西北地区第一批主导人口普查的女性干部。
她有一句话,曾被多家媒体引用:“干部得遵守规矩,光靠感情解决不了问题。”这句话,说得冷静,也道出了她几十年在基层的坚持。
她后来与西北工学院的一位教授结婚成家,生下两个孩子,都在国内学习生活发展。
2018年去世前,她留下了一个嘱托,把父亲的纪念章捐给纪念馆。她知道,杨虎城这个名字,属于历史,不属于家族。
杨虎城共有七个子女,能活到成年并有完整人生轨迹的只有三个,次子杨拯中、幺女杨拯国,1949年和杨虎城一样,被秘密杀害,倒在松林坡的枪口下。
五女杨拯陆,22岁殉职在新疆三塘湖油田,寒流袭来,她没能回来,牺牲的背斜后来被命名为“拯陆背斜”。
还有更早的牺牲,1937年,六岁的杨拯仁因母亲被囚照料不及病逝,这是家族的第一条冤魂。
那段特殊时期里,剩下的几个杨家子女也曾遭受牵连,但他们没抱怨,也没逃避。他们选择的是沉默,是干事,是不炫耀。
杨瀚是杨拯民的儿子,1954年出生,从小就被叮嘱不能暴露身份。
他以母姓登记,在北京长大,1977年考入北外,学的是法语,后来又进入新华社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。
1980年代中期,他自费赴加拿大留学,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,定居多伦多。他没有回国任职,也没享受任何“烈属待遇”。
别人问他为什么,他只说:“不为留名,只为归位历史。”
他写了一本英文传记《General Yang》,里面整理了大量家藏史料,包括谢葆真的手稿、父亲的讲稿等。
2004年,他穿着中山装,在温哥华抗战纪念活动上,朗诵了杨虎城的绝笔信。这场朗诵,没有掌声,但很多人红了眼眶。这一刻,历史和现实,跨越了太平洋。
现在再去查杨虎城家族的后人,你会发现,他们大多在普通岗位上,做着普通工作。
有人在银行,有人在高校,有人做科研,还有人做设计、跑企业,他们不会主动说自己的家世,只有在写祭文时才会听见他们的名字,但很快就继续回归平静的生活。
也许有人会问,他们到底图什么?其实从头到尾,他们图的不是地位,不是权力,而是一种“归位”。
杨虎城将军当年志向为国,他的后代如今继承了他的精神,低调生活,不炫耀,不自夸,不靠先辈的光环,不抹杀历史记忆,或许这也是革命精神的延续。
信息来源:楊虎城後人現狀 2024年12月12日 来源:新蓽澳报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网上配资炒股网站-配资炒股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