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Josh
本文来源:谷雨星球
ID:guyujihua2021
这几年,我和同事最大的共鸣是,为什么家长做得越来越多,越来越累,但孩子却一代比一代更「差」?
小学时就要父母整理书包、记笔记、复习,甚至十几岁的孩子也得父母给剥鸡蛋、洗头发,和同学发生矛盾也只会依赖父母介入解决。
更可怕的是,这种情况到了大学也没有改变。斯坦福招生主任就曾写书吐槽:
「那些几乎完美无缺的斯坦福新生,却无法独立生活,要父母代替注册抢课,考试挂科只敢找父母给教授打电话,还有人住不惯宿舍,需要父母租房陪读。仿佛心智永远停留在了小学阶段」。
几十年前,早有教育家提出「直升机父母」、「扫雪机家长」的危害,而这次,《纽约时报》Top 1畅销新书《The Let Them Theory》,终于从脑科学角度将「过度代劳」的坏处讲得清清楚楚:
从小被过度干预和包办的孩子,大脑无法完整发育,职业技能发展缓慢,情绪和心理也更容易生病。
作者Mel Robbins是知名的激励作家,在TEDxSF著名的《如何停止把自己继续搞烂》视频,已超过3,300万人次观看
越依赖父母,大脑越萎缩
父母的过度代劳究竟是如何影响到孩子大脑的?不妨先从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,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。
1848年9月13日,美国佛蒙特州的铁路工地上,一根长1.1米、直径3厘米的铁棍在爆破中击穿25岁工人菲尼亚斯·盖吉的头颅。
工友认定他必死无疑,但盖吉10分钟后竟自己站了起来,甚至能清晰描述受伤过程。
而真正的悲剧发生在康复后。曾经温和负责的他变得暴躁易怒,满口脏话;精心规划的工作完全混乱,承诺转眼即忘。
医生记录他「像野兽一样凭本能行事」,最终妻离子散、流落街头。
原来,盖吉受损伤的大脑部分是重要的前额叶皮层——大脑的「CEO」,负责着最高级的认知功能,比如:
规划与决策: 决定下一步做什么,如何达到目标。
自我控制与冲动抑制:抵制诱惑,延迟满足,管理情绪。
问题解决与灵活变通:面对困难时思考对策,调整策略。
时间管理与组织能力:合理安排任务,保持条理。
简而言之,正是发达前额叶让我们区别于动物,像一个真正的「人」。
可这和养育孩子有什么关联呢?
25岁左右是前额叶皮层发育完成的时间点,而它的发育是典型的「慢工出细活」。
然而,当下很多父母的过度干预,无意中「代理」了孩子大脑中至关重要的前额叶皮层的功能。当父母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,替他们做出选择,甚至承担后果时,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就失去了宝贵的「实战」机会。
就像一个被过度保护的肌肉,长期不使用就会萎缩。
明尼苏达大学追踪研究显示,2岁时被父母过度控制的孩子,5岁时情绪调节能力显著降低,10岁时出现情绪问题的风险增加40%,社交技能和学习效率均低于同龄人。
2024年发表在《成人发展杂志》的一项大规模元分析研究还发现:接受「直升机式教养」的新成人(18-25岁),在学业调适、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技能方面都显著降低,职业适应能力和深度探索能力也后劲不足,更容易出现自我怀疑。
这也解释了斯坦福招生主任观察到的现象——那些成绩近乎完美的学生,为什么在面对真实生活挑战时却束手无策。
他们的大脑中负责独立思考、解决问题和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,正是因为长期被父母「代理」而发育不全,陷入「越掌控,越失控」的悖论陷阱。
你的课题&我的课题
心理学家朱利安·罗特著名的「控制点理论」指出,人们倾向于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两种来源:内在控制点(相信自己能主导和影响结果)和外在控制点(相信命运、环境或他人决定了结果)。
一个从小习惯了被父母全方位代劳的孩子,极易形成「外在控制点」人格。
他们的潜台词是:「我能否成功,取决于我妈有没有提醒我」,「事情搞砸了,是因为当时没人帮我」。
这种思维模式,是内驱力的最大杀手,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。孩子越不主动,家长越得催,「外在控制点」人格越稳固。
我能控制的vs我不能控制的
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呢?
梅尔·罗宾斯提出的「Let Them Theory」,就拆分成了两个方法论:「Let Them + Let Me」。
它是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,可以将注意力从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(即「Let Them」)转移到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内在反应、选择和行动(即「Let Me」)上。
「Let Them」:接受他人(包括孩子)的行为、选择、情绪,这些都是你无法直接改变的。
让孩子去体验拖延的后果,让他们有犯错的自由。这并非不关心,而是停止徒劳地试图控制那些本就不属于我们控制范畴的事物。
「Let Me」:当我们将「Let Them」的重心放下后,真正的力量便会涌现。
此时,我们的焦点转向自身:我将如何回应?我将采取何种行动?这是一种自我赋能,将能量重新导向自我掌控的领域。
这与阿德勒心理学中著名的「课题分离」理论不谋而合:「人际关系中的所有烦恼,都源于我们混淆了他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」。
学习是孩子的课题,而提供学习环境是父母的课题;孩子是否整理房间是他的课题,而父母是否提供整理工具或设定底线是父母的课题。
阿德勒的「课题分离」理论在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得到了非常好的诠释,而这本书也被称为「东亚小孩自救宝典」
当父母不再试图「代理」孩子的课题时,孩子才能真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并从中成长。这完美契合了当代最主流的激励理论之一「自我决定论」:
人类有三种核心心理需求:自主、胜任和归属。当这三者得到满足时,个体的幸福感和创造力会达到顶峰。
反观我们的「过度代劳式」育儿:
我们催促作业,剥夺了孩子的学习自主感。
我们替他解决难题,削弱了他的胜任感。
我们过度介入其社交,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与同伴的归属感。
而「Let Them+Let me」理论,正是通过有意识的放手,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能充分满足自主与胜任需求的成长环境。
去年很火的「藤校相亲群」,就有很多名校家长代替孩子择偶
把前额叶功能还给孩子
读完上面的内容,很多家长可能依然不懂如何实操。
我太理解了,在教育一线这些年,我见过太多被作业问题折磨得心力交瘁的家庭。家长们常常带着无奈问我:「老师,道理我都懂,可一到写作业,家里就鸡飞狗跳,到底该怎么做?」
今天,我不谈空泛理论,就用我们班两个孩子的故事,聊聊如何用「划清责任、允许后果、引导思考、提供支持而不包办」的核心原则,让孩子锻炼好前额叶的功能。
小宇妈妈是我接触过的典型「焦虑督学」。
每晚,他们家准时上演「作业大战」:小宇写作业拖拖拉拉,喝水、上厕所、玩文具,就是无法专注。妈妈从轻声提醒逐渐升级到怒吼,甚至全程陪坐「监工」。
遇到难题,小宇习惯性喊「妈,这题不会!」,妈妈立刻化身「解题器」。
结果呢,作业常常写到深夜,妈妈筋疲力尽,小宇满腹委屈,亲子关系剑拔弩张。
我们班另一个孩子Danny,简直是「别人家的孩子」:暑假每天自己制定学习计划,高效完成打卡后,就上B站学感兴趣的课程或沉浸课外阅读。
起初我以为是「虎妈」之功,上个月暑假家访后大跌眼镜。
Danny家住宝山美兰湖,去市区优质培训机构单程就要近两小时。他妈妈小学时候就非常「佛系」地对他说:
「儿子,时间是你自己最宝贵的资源。妈妈如果送你去补课,来回+上课要耗掉将近5个小时。这5小时,你可以选择:花在路上奔波去上课;或者,自己安排,在家高效学习2小时,剩下3小时自由探索你真正热爱的东西(比如B站那些有趣的课、你喜欢的书)。
怎么选,你自己决定,结果也你自己承担。
妈妈只做两件事:1)你需要时,帮你找好学习资源(如推荐APP、买书);2) 信任你,把时间管理权完全交给你。」
小宇和Danny的故事,像一面镜子——
当我们敢于「放手」,将作业的责任田真正交还给孩子,允许他们在「自然后果」中学习,在引导下思考,并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时,那些被压抑的自主性、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潜能,才会破土而出,茁壮成长。
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一篇论文中的「自驱力模型」
做好孩子的「脚手架」
如果你家里或者身边有像小宇这样需要推着走的孩子,不如试试以下「放手」处方:
1.郑重「交权」,清晰划界:
找个周末午后,避开作业密集时段,语气平和但坚定,传递信任而非威胁地对他说:
「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,完成作业是你的责任。就像爸爸妈妈要完成工作一样。从今天起,如何安排时间、完成作业、检查错误并承担后果(如老师的反馈),是你的课题。
我的课题是: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,在你真正需要帮助时(比如完全不懂的题)提供支持。」
2.别心疼,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:
在执行过程中,家长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,比如孩子依然拖延,或者作业质量下降。这时候,家长不能心软,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。
比如,小宇因为拖延导致作业没按时完成,老师批评了他,家长不要立刻去和老师解释或者帮孩子补作业,而是要让孩子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可能的惩罚。
只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拖延的后果,他才会重视起来。
3.善用「后果」,引导思考:
在孩子因疲惫/被老师指出问题时,不指责,而是共情+引导思考:「昨晚睡那么晚,今天是不是特别困?你觉得下次怎么安排时间能避免这样?」
让孩子深刻体会到「我的行为」与「结果」的直接关联,激活大脑前额叶的规划、执行和后果预判功能。
4.搭好「脚手架」,而非代劳:
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,或者为孩子准备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,但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要让孩子自己决定。
当孩子遇到难题时,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,但不要直接给出答案,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决。
作为老师,我承认这个过程绝非坦途,初期必有混乱和反复。
但请像Danny妈妈那样,心怀信任,坚守边界。你会惊喜地发现,那个曾经需要「催赶」的孩子,逐渐学会了自己规划时间,自己面对难题,自己承担后果——
他开始笨拙但坚定地,为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掌舵。
孩子的大脑「指挥官」(前额叶皮层),唯有在真实的决策、试错和承担中,才能淬炼得强大。
同样,它天生拥有在试错中自我构建、在承担中破茧成蝶的惊人力量。
不妨就从今晚开始,轻轻对孩子说一句:「这是你的课题,我相信你能行。需要时,我就在这里。」
--------End---------
继续阅读:
作者简介
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,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。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网上配资炒股网站-配资炒股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