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8日,古井贡酒推出了26度的“轻度古20”,375ml定价300元,100ml定价100元。舍得酒业也宣布将在8月30日发布29度新品“舍得自在”,目标人群同样是25至35岁的年轻消费者。低度酒正成为白酒企业的新尝试。
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预测,到2025年,中国低度酒饮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25%。从泸州老窖28度的国窖1573,到五粮液29度的“一见倾心”,再到洋河、汾酒等品牌在低度及果味酒赛道上的持续发力,可以看出白酒行业正迎来一轮“降低度数”的密集动作。
然而一个问题摆在面前:既然低度化符合健康、轻饮的趋势,为什么这个赛道里迟迟没有跑出真正的爆款?答案并不简单。降低度数不仅涉及工艺上的考验,也触及了消费习惯和文化认知的深层壁垒。
技术关:在降度中留住白酒的魂
降低度数首先面临的,是工艺上的挑战。白酒的风味来源于复杂的酯类、酸类和醇类物质,而酒精在这里既是载体,也是保护伞。酒精的沸点是78.3℃,水的沸点是100℃,而各类风味物质分布在这个区间。降低酒精度意味着蒸馏时要在更精细的温度区间进行控制。一旦处理不当,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:要么是高沸点杂质残留,使口感变得粗糙甚至带有苦味;要么是低沸点杂质未被完全去除,留下刺激甚至有害的成分。
很多人以为多蒸馏几次就能解决问题,但多次蒸馏会让酒体变得“干净”的同时,也会把关键的酯类物质带走。对于清香型白酒来说,降到45度就已经显得淡薄,40度更容易被喝出水味;对于酱香型酒,复杂的风味层次在降度过程中也会被削弱,难以保持原有的丰满感。
勾兑技术的要求同样高。根据国家标准,固液法白酒中固态法基酒的比例不得低于30%,核心风味物质如己酸乙酯必须保持在规定区间。例如,浓香型低度酒的己酸乙酯含量需维持在1.6到2.0g/L之间,比高度酒略低,但仍要保证浓香特征。清香型酒在降到45度时就容易显得淡薄,到了40度甚至会出现“水味”,这时只能依赖复杂的勾兑工艺来补足不足。
勾兑不是简单混合,而是一个结合人工尝评与数据分析的过程,需要通过实物标样和成分监测来确保稳定性。如果是仿制市场畅销产品,还需要分析其风味组成,再反推出精准的基酒配比,门槛相当高。
更严格的是添加剂限制。高端白酒讲究纯粮固态发酵,按规定不能额外添加非发酵产生的呈香物质,只能靠工艺优化风味。即便是固液法白酒,能加的天然香料也有限,像乙酸乙酯、乳酸乙酯这些,总量不能超过2g/kg,而且绝对不能用甜蜜素、糖精钠等人工甜味剂 “修饰口感”。这意味着低度酒要想好喝,只能在工艺上死磕,没有捷径可走。
低度酒还面临储存的“时间陷阱”。酒精度降低后,酒体中珍贵的酯类物质(如己酸乙酯)更易水解成酸和醇,导致存放后酸味凸显、香气消散,业内称为“跑味”。
相比之下,高度酒因为酒精浓度更高,可以抑制水解,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。低度酒不仅要对密封性提出更高要求,还需要恒温、避光的储存条件。
认知关:打破“高度崇拜”的坚冰
除了工艺问题,更大的挑战来自消费认知。中国白酒长久以来与“烈”绑定在一起。在很多老一代消费者眼里,“高度才是品质”,低度酒就是不够地道。喝白酒要有冲劲,才算是“真酒”。因此,低度酒很容易被认为“不上头”“没劲”,甚至被划入“次等”的范畴。
另一方面,口感的适应也是现实问题。低度酒在减少酒精刺激的同时,很容易出现风味不足的情况。特别是酱香型白酒,风味的丰富性和层次感是其核心价值,一旦度数降低,整体表现往往显得扁平。部分消费者在尝试低度酒后会觉得寡淡,认为“少了点东西”。这让低度酒在追求新鲜的年轻群体与坚持传统的老用户之间,都很难形成真正的共识。
价格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古井贡的“轻度古20”定价375ml为300元,舍得的“自在”也走高端路线。但不少消费者的直觉是:度数少了,价格也该低一些。要让消费者接受“低度不等于低价”,企业需要在品牌教育和价值塑造上投入更多,让大家理解这是工艺与消费趋势的结合,而不是单纯的酒精含量减少。
其实,低度化并不是全新的概念。从国际市场看,威士忌和白兰地的酒精度大多在40度左右,但消费者并不觉得它们“不够劲”。这是因为几十年来的市场教育已经让人们习惯了这样的度数。再比如啤酒和果酒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度属性与特定消费场景的绑定:朋友聚会、休闲小酌,或是女性和年轻人群体。
对于白酒来说,文化、口感和饮用场景与洋酒、啤酒都有显著差异。要让消费者习惯于低度白酒,并不只是产品调整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文化和消费习惯的深层转变。
未来,低度化依然会是行业的重要方向,但解题思路需要更全面。技术层面上,企业需要在蒸馏、勾调和储存等方面不断创新,提升低度酒的风味稳定性。消费层面上,低度酒可以更多绑定“轻饮”“自在”“健康”的场景,满足年轻人追求轻松社交的需求,而不是去和高度酒拼“劲道”。
在品牌层面,企业需要重新定义低度酒的价值,不再把它放在高度酒的对立面,而是塑造为新的消费选择。比如“小瓶装”“轻社交”“下班微醺”等场景,都能让低度酒找到自己的舞台。
回到开头的问题,白酒降低度数究竟难在哪?难在工艺上的微妙平衡,难在风味保留的复杂挑战,也难在消费认知的顽固与市场教育的长期投入。
低度酒不只是度数的调整,而是顺应新一代消费者需求的一次探索。未来的白酒,可能既有豪情满怀的高度酒,也有轻松自在的低度酒。这不仅是度数的变化,更是中国白酒行业面向未来的一道全新命题。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网上配资炒股网站-配资炒股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